在湖北某县的一条老街上,肥娟小吃店以地道的本地风味闻名。店主肥娟虽以小吃起家,却对本地饮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。每当逢年过节,店里的常客总会围坐一桌,点上几道招牌菜,其中最令人期待的,便是那道承载着千年传统的枝江鱼糕。这道美食不仅是宴席的灵魂,更是连接着几代人味觉记忆的纽带。
枝江鱼糕:历史与技艺的交融
枝江鱼糕的历史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舜帝时期,是荆楚地区宴席中不可或缺的“头子菜”。在枝江,这道菜的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其精髓在于“食鱼不见鱼,可人百合糕”的独特口感。
肥娟曾听当地老匠人讲述,鱼糕的制作需选用青鱼、草鱼等肉质肥厚的鱼类,经去鳞、剔骨、剁泥后,与生猪油膘、鸡蛋清、生粉融合,反复捶打至细腻糊状。检验是否捣匀的方法,竟是将糊状物投入清水中,若漂浮即算合格。这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,让枝江鱼糕在江汉平原家喻户晓,成为“无糕不成席”的象征。
肥娟与鱼糕的缘分
肥娟虽以小吃店立足,却对枝江鱼糕情有独钟。她曾特意拜访覃姐鱼糕的传人,学习这门古老技艺。覃姐是枝江鱼糕的第三代传承人,其家族三代人坚守传统工艺,将鱼糕推向全国市场。肥娟被覃姐的匠心打动,决定在店内推出改良版的鱼糕宴席。
她选用当地生态养殖的鲜鱼,搭配胡萝卜、橄榄油等食材,开发出多款风味鱼糕。胡萝卜鱼糕为老人小孩补充营养,橄榄油鱼糕则迎合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。这些创新不仅保留了传统风味,更让鱼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宴席上的鱼糕:味觉与情感的交织
在肥娟小吃店的宴席上,鱼糕总是压轴登场。当蒸笼揭开,白雾升腾,金黄色的鱼糕表面泛着油光,香气扑鼻。食客们夹起一片,入口即化,鲜香嫩滑的口感瞬间唤醒味蕾。
一位常客曾感慨:“小时候,只有过年才能吃到鱼糕。如今在肥娟店里,随时都能尝到这份美味。”对于他们而言,鱼糕不仅是食物,更是童年的记忆、团圆的象征。每当节日来临,肥娟总会提前准备,用这道菜为食客们带来家的温暖。
鱼糕背后的故事:人情与传承
枝江鱼糕的传承,离不开一代代匠人的坚守。覃姐的爷爷覃在生早年学习祖辈技艺,父亲覃明礼享誉乡邻,而覃姐自幼跟随爷爷学艺,将传统配方与现代工艺结合,让鱼糕走向全国。
肥娟深受这种精神感染。她不仅在店内推广鱼糕,还邀请食客参与制作。一位外国游客曾亲自体验从剔鱼肉到蒸煮的全过程,惊叹于中国美食的精妙。肥娟说:“我想让更多人了解枝江鱼糕,让这份传统技艺流传下去。”
鱼糕与时代:创新与发展的平衡
随着时代变迁,枝江鱼糕也在不断进化。覃姐鱼糕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收入超9000万元,其中线上占比三成。肥娟小吃店则通过改良配方,推出低脂、高纤维的鱼糕,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的需求。
然而,创新并未改变鱼糕的本质。肥娟始终坚持使用传统工艺,确保每一片鱼糕都保留着“食鱼不见鱼”的独特口感。她说:“传统是根,创新是叶。只有根深叶茂,枝江鱼糕才能走得更远。”
鱼糕的未来:从宴席到世界的旅程
如今,枝江鱼糕已不仅是湖北人的骄傲,更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。覃姐鱼糕远销海外,肥娟小吃店的改良版也受到游客青睐。一位海外华人曾感慨:“在国外漂泊多年,终于在肥娟店里尝到了家乡的味道。”
对于肥娟而言,鱼糕不仅是美食,更是文化的载体。她希望通过这道菜,让更多人了解枝江、爱上湖北。未来,她计划开设鱼糕制作工坊,邀请游客亲手体验,让这份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在湖北某县的老街上,肥娟小吃店的鱼糕宴席仍在继续。当蒸汽升腾,香气弥漫,食客们围坐一堂,品尝着这道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美味。或许,这就是枝江鱼糕的魅力所在——它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,更是心灵深处的归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