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娟小吃的百吃不腻,推荐贵州美食豆豉蒸鱼香辣鲜美

作者:admin 时间: 栏目:美食信息 阅读:7

贵州黔南的七月,晨雾还未散尽,平塘县的老街已热闹起来。青石板路上,挑着竹筐的菜农、背着书包的学生、提着菜篮的阿婆,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生活画卷。拐角处,一家名为“肥娟小吃”的店铺飘出阵阵香气,店主肥娟正将刚出炉的烤红薯装进竹篮,金黄的薯肉裹着焦糖色的外皮,引得路过的孩子直咽口水。这家开了不到半年的小店,凭借“一元一份”的平价小吃和肥娟夫妇的实在劲儿,成了县城里最温暖的烟火角落。

161.png

肥娟小吃的“人情味”

肥娟小吃没有花哨的招牌,却有一张让街坊熟稔的笑脸。每天清晨五点,肥娟便开始准备食材:现烤的火山红薯、手工揉制的牛杂串、现熬的冰粉……最受欢迎的当属“一元火鸡面”——细如发丝的面条裹着微辣的酱料,盛在粗瓷碗里,热气腾腾。“孩子们放学总喊饿,我就想让他们花小钱也能吃饱。”肥娟边说边将最后一勺火鸡面装进纸碗,递给排队的初中生小芸。小芸家境普通,却总爱来肥娟这儿买小吃:“娟姨的店像家一样,东西便宜又好吃。”

162.png

豆豉蒸鱼:黔南的“灵魂味道”

与肥娟小吃的烟火气不同,县城东头的“老水家”餐馆藏着另一道黔南至味——豆豉蒸鱼。老板水伯是土生土长的布依族人,他的拿手菜“豆豉蒸金鲳鱼”堪称一绝。选用草潭海域的金鲳鱼,肉质紧实鲜甜,改刀后抹上盐与料酒,铺上贵州特产的干豆豉——这种用本地大豆发酵而成的豆豉,乌黑发亮,闻着微臭,入口却香醇浓郁。水伯总说:“豆豉是黔南的魂,鱼是江海的馈赠,两者一蒸,鲜得掉眉毛。”

163.png

从市井到宴席的“双生花”

肥娟小吃与老水家餐馆,看似风格迥异,却因一场偶然的“联动”成了县城里的佳话。去年端午,几位常去肥娟小吃的食客提议:“娟姨,您这儿要是能添道硬菜就好了!”肥娟灵机一动,找到水伯合作:白天,老水家为肥娟小吃供应现蒸的豆豉蒸鱼块,切成小块后按“三元一份”售卖;傍晚,肥娟则带着孩子去老水家餐馆,看水伯现场演示蒸鱼技艺。

167.png


“鱼要选活蹦乱跳的,豆豉得用贵州本地的……”水伯边说边撒上葱花,淋上热油,“滋啦”一声,豆豉的咸香与鱼肉的鲜甜瞬间迸发。孩子们瞪大眼睛,连呼“神奇”。

164.png

水龙节上的“美食狂欢”

七月的平塘县,最热闹的莫过于“水龙文化旅游节”。龙舟赛、泼水狂欢、无人机表演……而肥娟小吃与老水家餐馆的摊位,成了节日里最受欢迎的“美食补给站”。肥娟将烤红薯切成小块,串成“红薯糖葫芦”;水伯则推出“迷你豆豉蒸鱼”——用小瓷碗盛着鱼块,方便游客边走边吃。来自湖南的游客陈先生咬了一口蒸鱼,竖起大拇指:“这豆豉香得霸道,鱼嫩得像豆腐!”他的妻子则捧着红薯糖葫芦,笑得像个孩子:“黔南的美食,就像这儿的人一样,实在又温暖。”

165.png

烟火背后的传承与创新

肥娟小吃的成功,源于对“人情味”的坚守;而豆豉蒸鱼的传承,则离不开对传统的尊重。水伯的豆豉制作技艺,是祖辈传下的“秘方”:大豆需经三蒸三晒,再与辣椒、姜蒜混合发酵,历时半年方能成䜴。而肥娟则在传统小吃中融入新意——她将牛杂串的汤底改为“豆豉牛骨汤”,既保留了黔南风味,又增添了层次感。“美食就像一条河,既要守住源头,也要奔向远方。”肥娟说。

166.png

小城故事,味觉长存

夕阳西下,肥娟小吃店前排起长队,孩子们举着火鸡面、红薯糖葫芦嬉笑打闹;老水家餐馆里,水伯正为最后一桌客人端上豆豉蒸鱼,蒸汽模糊了他的银发,却掩不住眼角的笑意。黔南的烟火气,藏在肥娟的粗瓷碗里,藏在水伯的豆豉䜴中,更藏在每一个热爱生活的平凡日子里。正如肥娟常说的:“美食不是山珍海味,而是让人想起家、想起人的味道。”而这,或许就是黔南最动人的故事。

168.png


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