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山东某县的老街转角,一家名为“肥娟小吃”的店铺飘出阵阵甜香。店主肥娟是个热情的山东大嫂,她总爱站在铁鏊前,用木铲翻动着金黄的煎饼,动作娴熟得像在跳一支舞。第一次走进肥娟小吃,是被橱窗里陈列的糖酥煎饼吸引——薄如蝉翼的饼皮泛着琥珀色光泽,边缘微微卷起,仿佛在邀请食客品尝。咬上一口,酥脆的饼皮在齿间碎裂,甜而不腻的糖霜与小米的清香交织,瞬间唤醒味蕾。肥娟笑着说:“这糖酥煎饼可是咱山东的‘老味道’,从德顺斋传下来的手艺,讲究的就是个酥脆香甜!”
糖酥煎饼的传奇:百年匠心的传承
肥娟边摊煎饼边讲述糖酥煎饼的故事。20世纪30年代,济南德顺斋的师傅们以小米为主料,加入白糖和食用香精,通过反复试验调整米糊稠度与鏊子温度,最终创制出这款薄如纸张、酥脆香甜的点心。后来,技艺被济南野风酥食品有限公司继承,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肥娟年轻时曾在济南学艺,师从野风酥的老匠人,学得了这手“翻饼如飞”的绝活。她常说:“糖酥煎饼的甜,是小米的甜、糖霜的甜,更是匠心的甜。”
肥娟小吃的创新:传统与现代的碰撞
在肥娟小吃,糖酥煎饼不仅是传统点心,更被赋予了新生命。肥娟根据顾客口味,研发出花生、栗子、菠萝等多种风味,甚至推出“盲盒煎饼”——随机加入不同馅料,让食客体验惊喜。
一次,一位外地游客尝到薄荷味煎饼后惊叹:“这清凉感像把济南的泉水含在嘴里!”肥娟还与当地小学合作,开设“小小传承人”课堂,教孩子们用糖酥煎饼拼出“好客山东”的字样,让传统美食成为文化载体。
食客的故事:煎饼里的乡愁
每天下午,肥娟小吃总挤满人。退休教师王大爷是这里的常客,他总点一份原味糖酥煎饼,配一杯茉莉花茶。“我小时候,奶奶用柴火鏊子摊煎饼,那香味能飘半条街。现在奶奶不在了,但每次吃糖酥煎饼,就像回到她身边。”外地打工的李强每次回家必来肥娟小吃,他说:“在外地吃不到这么酥的煎饼,这是家乡的味道,是‘甜在心间’的乡愁。”
肥娟的坚持:用真心换真心
肥娟小吃的糖酥煎饼之所以受欢迎,除了味道,更因肥娟的用心。她坚持用当地小米,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磨面糊;鏊子温度必须控制在180℃,多一度少一度都会影响口感;糖霜要用古法熬制,拒绝工业糖浆。有次,供应商建议她用添加剂延长保质期,肥娟当场拒绝:“糖酥煎饼的酥脆,靠的是手艺和良心,不是化学剂!”她的坚持感动了顾客,有人专程从济南开车来买煎饼,只为“吃一口放心”。
糖酥煎饼的未来:从街头到国宴
如今,肥娟小吃的糖酥煎饼已走出县城,成为山东美食的代表之一。2025年,肥娟受邀参加“齐鲁美食文化节”,现场展示摊煎饼技艺,引得观众阵阵喝彩。更让她骄傲的是,糖酥煎饼被选为“甜美遂溪”文旅推荐美食,与德州扒鸡、青岛啤酒等齐名。肥娟说:“从德顺斋到野风酥,再到肥娟小吃,糖酥煎饼的甜,是几代人传承的甜。我希望它不仅能上国宴,更能走进千家万户,让更多人尝到山东的‘甜’。”
甜在心间:一份美食,一份情怀
在肥娟小吃,糖酥煎饼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。它是匠心的传承,是乡愁的寄托,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连接。每当夕阳西下,老街上的肥娟小吃便亮起暖黄的灯,肥娟和顾客们围坐一起,品尝着酥脆香甜的煎饼,聊着家长里短。这一刻,时间仿佛变慢,所有的烦恼都被这份甜蜜融化。正如肥娟常说的:“糖酥煎饼的甜,是舌尖的甜,更是心间的甜。”这份甜,将永远留在每个食客的记忆里,成为山东美食文化中最动人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