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娟小吃的传统美味,推荐江西美食南康辣酱鲜辣下饭

作者:admin 时间: 栏目:美食信息 阅读:9

在江西赣州市南康区的青砖黛瓦间,夏日的蝉鸣裹挟着糯米与辣椒的焦香。这座被章江水滋养的千年古邑,自明末清初便流传着“一勺辣酱三碗饭”的民谚。相传清乾隆年间,赣州知府微服私访至南康时,被农舍檐下晾晒的酱缸吸引,尝后挥毫写下“酱香透骨,鲜辣入髓”的题词,自此南康辣酱成为赣南宴席上的“红宝石”。2022年,这道“会呼吸的佐餐神器”入选江西非遗名录,其酿造技艺更被列入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97.png

南康辣酱的魂魄藏在“三酵三晒”的玄机里。选用本地“赣南红椒”,其肉厚籽少、辣中带甜,以立秋后采摘的鲜椒为佳。匠人们遵循古法:鲜椒去蒂切碎后,与炒熟的大豆粉、糯米粉按“四椒六粉”的比例混合,加粗盐揉搓至出汁,入陶缸密封发酵七日。最关键的是“三晒”时刻——发酵后的酱坯需铺在竹匾上,置于章江河畔的晒场曝晒,晨露未干时翻面,午间烈日下盖纱,直至酱体透亮如琥珀,咸鲜中透出淡淡酒香。

市井烟火:肥娟小吃店的酱香序章

南康区第一小学旁的榕树下,肥娟小吃店的霓虹灯在暮色中亮起。店主肥娟是土生土长的南康人,两年前,她将自家老宅改造成小吃店,以“三元一份的辣酱拌粉”“五元一碗的辣酱煨汤”的定价,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处“开胃驿站”。

98.png

店内飘着辣酱香,陶罐里封存的辣酱在炭火上咕嘟作响。肥娟总爱系着靛蓝围裙,给等餐的孩子塞把炒南瓜子,或给接孩子的老人递碗擂茶。有次暴雨突至,她索性将店门大开,让躲雨的行人免费尝辣酱——辣酱与碱水面同炒,撒上现舂的紫苏碎,入口先是小米辣的灼热,转瞬化作糯米的清甜,引得众人连扒三口饭。

辣酱入馔:传统与创新的味觉碰撞

肥娟的菜单上,辣酱悄然登场。她将辣酱与芋头同焖,做成“辣酱芋头煲”,红亮的辣酱油浸润着雪白的芋块,酱粒如玛瑙般透亮;或用辣酱吊汤,加入现剥的河虾,做成“辣酱虾仁羹”,最受欢迎的是“辣酱火鸡面”,她将辣酱与火鸡酱按黄金比例调和,再撒上油炸花生碎,辣中带鲜,柔中透香。

99.png

孩子们总爱围在灶台前,看肥娟用砂锅煨辣酱。她边煨边讲:“这辣酱啊,要喝够章江的水,晒够三百天的太阳,才能长出这股子火气。”有位老顾客尝了辣酱芋头煲后红了眼眶:“我小时候,我爷爷也这么给我做……”

双向奔赴的暖意:童真与匠心的共鸣

肥娟的善意换来了孩子们的真心。初二的“小厨神”主动当起“研发顾问”,教肥娟用辣酱做披萨;几个高年级学生组成“辣酱侦探团”,每周去村里的酱园比价,给肥娟的原料采购提建议。最让肥娟感动的是,孩子们会偷偷把零花钱塞进店里的募捐箱——那是为修缮村口老匠人的晒酱场发起的募捐。

100.png

一次,有位红衣小男孩攥着十元钱哭着冲进店里,原来妈妈答应他考满分就奖励辣酱套餐,结果来晚十分钟全卖光了。肥娟立刻抄起两块辣酱煎饼塞进他怀里,丈夫更掏出手机定闹钟:“叔设个4:55的提醒,天王老子来了也给你留着!”这一幕被监控拍下,网友直呼“破防”,称这是“最朴实的契约精神”。

104.png

泼天流量的馈赠:非遗与市井的共生

随着肥娟小吃店的爆火,南康辣酱也“出圈”了。某家电品牌送来智能控温晒场,展示辣酱酿造工艺;某食品企业寄来整箱辣酱酱,肥娟却将部分利润换成辣椒苗,捐赠给村里的贫困农户。文旅局趁势推出“辣酱研学游”,孩子们能跟着老匠人下河捕椒、腌酱晒制,体验“粒粒皆辛苦”的真谛。

101.png

肥娟的直播间成了“非遗小课堂”。她边炸辣酱饼边聊辣酱习俗:“辣酱要过三遍筛,才能像红宝石一样亮。”有位法国游客在店里吃到辣酱火鸡面后,当场下单二十罐辣酱酱寄回国,留言道:“这是土地与阳光的味道。”

人间至味是清欢:初心与传承的永恒

如今,肥娟小吃店的墙上挂着一幅字——“酱缸向下,人心向上”。每天清晨,村里的老酱匠会送来新鲜辣酱,肥娟则用这些辣酱做点心。她说:“赚多少钱不重要,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知道,一勺辣酱里藏着天地人的故事。”

102.png

夜色渐深,小吃店的灯光依然温暖。肥娟给最后几位客人端上辣酱米酒,酒香混着辣酱香,在巷弄里弥漫。远处,村里的晒酱场在月光下泛着微光,仿佛在诉说:真正的传承,从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,而在市井巷陌的烟火中,在人与人的温情里。

103.png

尾声
从村里的晒酱场到肥娟小吃店的灶台,从老酱匠掌心的茧子到孩童嘴角的笑意,江西的这片土地上,总有人用最笨拙的坚守,书写着最动人的诗篇。正如肥娟常说的:“火是天地给的,店是街坊给的,心要是热的,日子就鲜辣下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