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某县的老街在晨雾中苏醒,肥娟小吃店的木门吱呀推开,白瓷汤锅在灶上咕嘟作响,枸杞叶的清香混着酒糟的醇厚,在青砖黛瓦间织成一张网。肥娟是这条街的“汤娘子”,三十出头的年纪,围裙上沾着油渍,手里铁勺却稳如磐石。她总说:“三及第汤要熬出魂,得用客家人的骨头来煨。”
“老板,一碗三及第,腌面多加蒜!”老主顾阿公掀帘而入,竹筷敲在碗沿叮当作响。肥娟不语,转身掀开汤锅,乳白骨汤里浮沉着猪肝、瘦肉、粉肠,枸杞叶如翡翠沉浮。她手腕一抖,三勺滚汤浇在碗中,青瓷碗底“滋啦”作响,热气蒸腾间,阿公眯起眼:“这汤头,比祠堂祭祖的还讲究!”
三及第密码:客家人的状元情结
安远三及第汤的传奇,藏在科举时代的墨香里。当年客家人迁徙至赣南,以耕读传家,将“状元、榜眼、探花”三鼎甲的荣光,化作一锅汤里的隐喻——猪肝喻状元,粉肠比榜眼,瘦肉作探花,枸杞叶是青云梯,酒糟汁点染金榜题名的红绸。肥娟的祖父曾是私塾先生,常端着汤碗教子孙:“喝三及第,莫忘‘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’。”
肥娟的灶台总摆着三把刀:一把切肝如蝉翼,一把片肉似雪片,一把剁粉肠成梅花状。她说:“粉肠要带花刀,汤里才入味;猪肝不过水,鲜嫩赛豆腐。”她煮汤时必加两勺客家酒糟,那是祖传的秘方:“酒糟去腥,更添三分状元气。”
肥娟手记:一锅汤里的匠心江湖
肥娟的汤锅是祖传的紫砂锅,锅底结着三十年的油垢,却藏着三及第的魂。凌晨四点,她便提着竹篮去菜市,猪肝要挑粉红色的,粉肠须得带点油花,枸杞叶非得是晨露未晞的。她常说:“食材不新鲜,汤头便失了骨气。”
煮汤时,她先以猪骨吊汤,文火熬足两个时辰,汤色如羊脂玉。再将猪肝、瘦肉、粉肠用薯粉抓匀,待汤滚时,先下肝片如蝶舞,再入肉片似云卷,最后撒粉肠段如流星。枸杞叶需在起锅前半刻钟放入,酒糟汁点睛般滴入三滴,盐与味精只在碗中调味。“汤头要清,滋味要藏。”她边说边舀起一勺,汤面浮着枸杞叶的翠,底下藏着三及第的荤,恰似客家人外柔内刚的脾性。
食客江湖:汤碗里的百态人生
正午时分,肥娟小吃店成了老街的缩影。穿校服的孩童踮脚张望,汤碗端上桌便埋头猛嗦,辣得直吸气却不肯停;货车司机老李甩下汗巾,连喝三碗汤才抹嘴:“这汤,比加油站的红牛还提神!”最有趣的是邻镇的秀才阿文,总捧着《论语》来喝汤,说是“以三及第配四书,方不负圣贤”。
“肥娟,再添碗汤!”拄拐杖的阿婆颤巍巍递来搪瓷缸,缸底刻着“1968年知青下乡”。肥娟接过,总多给两片猪肝:“阿婆,您这缸子里的汤,喝的是半世纪的光阴。”阿婆眯眼笑:“当年我下乡,你爷爷总给我留汤,说‘喝了三及第,莫忘故乡人’。”
非遗密码:三及第汤的全球化乡愁
安远三及第汤的传奇,早已越过赣南的青山。肥娟的汤锅旁挂着“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铜牌,她常说:“咱这汤,漂洋过海到新加坡了!”上世纪九十年代,安远人将三及第汤装进保温桶,跟着“打洋工”的队伍走向世界。海外游子收到包裹,总迫不及待煮一锅,嗦一口粉肠,叹一声:“是阿嬷灶台的味儿!”
肥娟的汤作坊也成了“非遗课堂”。常有游客围在灶台旁,看她将猪肝片成蝉翼,粉肠剁出梅花纹。有孩童问:“为啥叫三及第?”她笑答:“客家人读书人,喝口汤就能中状元。”她教孩子们用筷子挑起粉肠,对着光看花刀:“这刀法,是客家人的密码。”
尾声:汤香里的永恒乡愁
暮色四合,肥娟小吃店的灯笼亮起。最后一拨食客散去,她将汤锅擦得锃亮,枸杞叶整齐码在竹筐里。门外传来卖灰水粄的吆喝,她舀一勺汤,啜一口,满足地眯起眼。
“三及第汤,是刻在客家人骨子里的。”她喃喃道。窗外,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,汤香随风飘远,与三百山的云雾融为一体。千年后,当游子归来,仍会循着这缕香,找到肥娟小吃店,找到那碗香浓诱人的三及第汤——那是客家人的密码,是江西的乡愁,是中华美食永不褪色的传奇。
(全文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