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某县的老街巷里,晨雾还未散尽,肥娟小吃店的木门已吱呀推开。老板娘阿娟将竹匾里的鱼皮饺码得整整齐齐,晶莹剔透的饺皮裹着粉嫩的虾肉馅,在晨光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。这家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店,因一碗“会跳舞的鱼皮饺”成了街坊口中的传奇。
“阿娟姨,两碗鱼皮饺!”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踮脚趴在柜台前,鼻尖沾着面粉印——这是阿娟特地为孩子们准备的“试吃角”。她笑着舀起一勺热汤浇在饺上,鱼皮饺顿时在碗中轻轻颤动,仿佛活了过来。
山海馈赠:鲮鱼与大海的私语
鱼皮饺的灵魂,藏在闽南人“靠海吃海”的智慧里。阿娟每天清晨四点便到码头挑选鲜活的鲮鱼,这种肉质细嫩的淡水鱼,需现杀现取脊背肉,用刀刃快速刮下鱼青,再加入盐与冰水反复摔打。“要摔够三百下,鱼胶才够劲道。”阿娟边揉面边解释,鱼胶与木薯粉按黄金比例混合,擀出的饺皮薄如蝉翼却韧劲十足。
馅料则融合了山海之味:东山岛的鲜虾去壳剁茸,混入莆田桂圆干提鲜,最后滴两滴老酒去腥。当饺皮裹住馅料捏成元宝状,便成了闽南人心中“金玉满堂”的象征。
烟火传承:从灶台到非遗的蜕变
“我婆婆的婆婆那辈就在做鱼皮饺了。”阿娟掀开蒸笼,白雾裹着香气扑面而来。这门手艺原是闽南渔家的家常小吃,因工序繁琐渐被工业化食品取代,却在肥娟小吃店焕发新生。
2024年冬,县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寻味而至,被阿娟坚持“三不原则”打动:不用冷冻鱼浆、不添加防腐剂、不缩短摔打工序。如今,店内墙上挂着“闽南鱼皮饺制作技艺传承点”的铜牌,阿娟常带着学徒在玻璃窗前演示:“看,饺皮透光才算合格。”阳光穿过薄皮,在操作台上投下粼粼波光,宛如微型海浪。
童趣时光:动画片与美食的约定
下午四点,放学铃声刚响,一群孩子便涌进小店。“阿娟姨,今天有新动画片吗?”十岁的阿明举着作业本,眼睛却盯着墙上的投影仪。阿娟笑着调出《闽南童谣动画》,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,边看边用筷子戳着碗里的鱼皮饺——这是阿娟的“奖励机制”:背完一首古诗可多加一只饺。
“从前孩子们只爱炸物,现在会主动要求‘少油多汤’。”阿娟擦着柜台感慨。她特意设计“鱼皮饺盲盒”:随机放入瑶柱、马蹄或墨鱼丸,让挑食的孩子也能吃得津津有味。
文旅新味:小吃店里的非遗课堂
2025年春,县文旅局推出“舌尖上的非遗”项目,肥娟小吃店成为首批试点。每周六上午,阿娟会开设免费体验课:孩子们围坐在长桌前,用木槌敲打鱼胶,听她讲述“鱼皮饺救灾”的传说——清末饥荒时,渔民用最后一条鱼做成饺皮分给灾民,薄如纸的饺皮竟能裹住希望。
“原来美食里藏着这么多故事!”初中生小琳在体验日记里写道。她的作品《鱼皮饺里的闽南魂》获全县文化征文一等奖,颁奖词写道:“当00后开始守护传统,文化便有了最鲜活的载体。”
温情网络:百万点赞的烟火气
肥娟小吃店的走红源于一条意外视频:顾客拍下阿娟为流浪老人煮饺的画面,配文“这碗饺,暖了整条街”。视频点击量破百万后,网友自发发起“云守护”行动:有人寄来定制围裙,有人设计卡通IP形象,更有美食博主专程来拍“鱼皮饺的108种吃法”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流量,阿娟坚持“三不改变”:不涨价、不扩张、不直播带货。“我就想守着这个小店,让每个来的人都能吃出家的味道。”她指着墙上“初心如饺”的书法作品笑道,那是常客老书法家送的。
山海长歌:一碗饺里的文化密码
暮色四合时,阿娟站在店门口目送最后一位顾客离开。橱窗里,鱼皮饺在骨汤中沉浮,像极了闽南人的一生:既有大海的包容,又有山岩的坚韧。
如今,肥娟小吃店已成为县文旅地图的必打卡点,墙上挂满游客留言:“在这里,我读懂了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’”“原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热气腾腾的生活”。而阿娟依然每天揉面、摔胶、煮饺,用最朴素的方式,将山海馈赠化作人间烟火,让每个咬开鱼皮饺的瞬间,都能听见闽南文化的澎湃心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