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廿三,山东某县的街头飘着零星的雪粒,老城街的屋檐下挂起一串串红辣椒,空气里浮动着糖瓜的甜香。而“肥娟小吃”的后厨,却像被施了魔法——十几个竹蒸笼摞成小山,热气裹着麦香直往上窜;案板上堆着五颜六色的面团,红的像枣,绿的似叶,黄的如金;老板肥娟正捏着一团白面,手指翻飞间,一只胖乎乎的“锦鲤”便活了过来,鱼尾轻轻翘起,仿佛下一秒就要跃出蒸笼。
“肥娟姐,这鱼眼睛用黑芝麻点行不行?”徒弟小芹举着两根牙签,上面沾着芝麻粒。肥娟笑着摇头:“黑芝麻太硬,蒸出来显楞。得用红豆沙,软和,还甜。”她指尖一捻,两粒红豆沙便成了鱼眼,圆溜溜的,透着喜庆。门外,排队的食客伸长脖子往里瞅:“这花馍馍,比画上的还俊!”
花馍里的“老手艺”:从“祭品”到“年礼”的千年传承
花馍,在山东不叫“馍”,叫“面花”“礼馍”,是刻在骨子里的年节记忆。肥娟的奶奶曾说:“从前过年,谁家花馍做得好,谁家就有面子。”她记得小时候,腊月廿八,全村的媳妇姑娘都聚在祠堂,和面、揉面、捏形,一边干活一边唠嗑:“我家那口子属龙,得捏条龙盘柱”“我闺女要出嫁,得做个‘百年好合’的馍”。
那时的花馍是“祭品”——供在祖宗牌位前,祈求来年五谷丰登;也是“年礼”——走亲戚时,用红布包着,送的是心意,比肉还金贵。肥娟的手艺,就是跟着奶奶学的:“奶奶说,捏花馍不能急,得‘三光’——手光、面光、案板光,这样蒸出来的馍才光滑。”她至今记得,奶奶捏的“莲花馍”,花瓣薄如蝉翼,蒸出来却层层分明,像真花似的。
面团上的“艺术展”:十二生肖与吉祥纹样的诞生
肥娟小吃的花馍,最绝的是“造型”。今年是龙年,她特意设计了“祥龙献瑞”——龙身用白面搓成,龙鳞用小剪刀一片片剪出,龙须是细面条,龙角是两粒核桃仁,最点睛的是龙眼——用枸杞泡软后切成圆片,红得透亮,像燃着的火。“龙得有气势,但不能太凶。”肥娟边捏边说,“咱山东人过年,讲究‘和气生财’,龙得笑着,才吉利。”
除了龙,还有“福袋馍”(用菠菜汁和面,捏成袋子状,里面塞红枣、花生,寓意“福气满满”)、“石榴馍”(用南瓜泥和面,捏成石榴形,裂开的“嘴”里露出红豆,象征“多子多福”)、“鲤鱼跃龙门”(用红曲米染面,鱼身弯曲,鱼尾上翘,鱼嘴含着一枚硬币,讨个“年年有余”的好彩头)。最受欢迎的是“十二生肖全家福”——十二个馍,十二种动物,每个都只有拳头大,却精细得像工艺品。
食客的“年味仪式”:从“买馍”到“晒馍”的情感联结
腊月廿五,肥娟小吃的门口排起了长队。60岁的王奶奶捧着刚出笼的“莲花馍”,眼睛笑得眯成缝:“这馍,比我年轻时捏的还俊!我闺女在外地工作,过年回不来,我给她寄一箱,让她看看咱山东的年味。”年轻的妈妈小李举着手机拍视频:“孩子没见过花馍,非让我拍给他看。等会儿我要发朋友圈,让朋友们都瞧瞧,咱山东的‘面点艺术’!”
更有趣的是“晒馍大赛”——食客们把买回家的花馍摆在窗台、茶几上,拍照发到社区群:“看我家‘祥龙’!”“我家‘福袋’更圆!”有人还给馍“化妆”:用食用色素在鱼身上画波浪,在石榴上点红点,甚至用巧克力酱写“福”字。肥娟刷着手机直乐:“从前花馍是‘吃’的,现在是‘玩’的,可这‘玩’里,全是咱山东人对年的盼头。”
从“家庭作坊”到“非遗工坊”:花馍的“时尚新生”
花馍的走红,让肥娟有了新想法。2025年春,她和县里的非遗保护中心合作,把“肥娟小吃”改造成“花馍非遗工坊”:前店卖馍,后院教手艺。每周六,她带着徒弟教孩子们捏馍:“先搓个圆球,再压扁,用筷子夹出花瓣……”孩子们捏的馍歪歪扭扭,却乐得直蹦:“我捏的是‘小狗’!”“我捏的是‘太阳’!”家长们举着手机拍:“这比上兴趣班还有意思,孩子既学了传统,又玩了面!”
县里还趁热打铁,办了“花馍文化节”:展台上摆着直径一米的“巨型牡丹馍”,花瓣用不同颜色的面层层叠加,像真花盛开;有老人现场表演“快速捏馍”——三分钟捏出一只“兔子”,耳朵还能动;最绝的是“花馍婚礼秀”:新人穿着传统服饰,交换用花馍做的“戒指”,寓意“生活如馍,甜甜蜜蜜”。肥娟在台上发言:“花馍不是‘老古董’,它是活的年味,得让年轻人也爱上!”
手艺背后的“笨功夫”:从“揉面”到“守心”的匠人精神
花馍的“俊”,藏在看不见的功夫里。肥娟的徒弟小芹曾偷懒,用机器揉面,结果蒸出来的馍表面坑坑洼洼:“机器揉得太快,面筋断了,没‘劲儿’。”肥娟让她重新手揉:“揉面得‘三醒三揉’——先揉10分钟,醒20分钟,再揉10分钟,再醒……这样面才软和,有弹性。”她示范时,手掌根用力,手指轻轻带过,面团在她手里像活物,越揉越光滑。
捏形更考验耐心。一只“锦鲤”要捏200多片鱼鳞,一片得用小剪刀剪三下,再用手指压出纹路;一朵“牡丹”要捏12层花瓣,每层得用不同颜色的面,还得保证蒸出来不塌。肥娟常说:“捏花馍,急不得。你糊弄它,它就糊弄你;你用心,它才给你‘俊’。”
小城里的“年味密码”:传统与温情的双向奔赴
如今的“肥娟小吃”,早已不是当年的“渔家风味”小店。腊月里,店里挂着红灯笼,案板上摆着五颜六色的面团,蒸笼里飘着麦香;墙上挂着食客们晒的花馍照片,有孩子捏的“歪脖子兔子”,有老人捏的“传统莲花”,还有年轻人捏的“卡通龙”——每一张照片背后,都是一个关于年的故事。
肥娟觉得,花馍的“俊”,不在形,而在情。“从前,花馍是奶奶捏给孙子的,是媳妇送给婆婆的,是游子寄回家的——它藏着惦记,裹着牵挂,带着‘团圆’的味道。”她望着窗外热闹的街道,雪停了,孩子们举着花馍在巷子里跑,笑声撞得屋檐上的冰棱直颤,“这或许就是山东小城最动人的年味:有传统,有创新,更有那份永远不变的、对生活的热乎劲儿。”
暮色中的老城街,肥娟小吃的灯笼亮起。食客们捧着温热的花馍,指尖沾着面粉的甜香,耳边是此起彼伏的“新年好”——这或许就是年节最温暖的模样:一笼花馍,一城烟火,藏着山东人对传统的坚守,对生活的热爱,以及对每一个新年的,热切期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