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娟小吃的美味无比,推荐贵州美食豆花面滑嫩鲜香

作者:admin 时间: 栏目:美食信息 阅读:7


贵州某县的清晨,青石巷还裹着薄纱般的晨雾,肥娟小吃店的灶台上已腾起袅袅热气。一口铁锅“咕嘟咕嘟”煮着雪白的豆浆,另一口锅里,碱水面在沸水中翻滚如银鱼。肥娟手持竹筛,将刚点好的豆花轻轻舀入青花碗中,嫩如凝脂的豆花微微颤动,泛着温润的光泽。“豆花要趁热吃,面得现煮才筋道。”她笑着对第一个进门的食客说,话音未落,对方已迫不及待地喊:“肥娟姐,来碗豆花面,多加臊子!”

105.png

豆浆点豆花的温柔魔法
肥娟的豆花面,魂在那一碗滑嫩的豆花。她选用本地小黄豆,浸泡六小时后用石磨细细碾成豆浆。“石磨转三圈,豆香才出来。”她边推磨边对学徒说,手臂上的肌肉随着动作起伏。

112.png

煮豆浆时,她盯着温度计,待到85℃时,用竹勺舀起一勺自制的酸汤,“哗啦”一声点入锅中。豆浆瞬间翻起细密的浪花,逐渐凝结成云朵般的豆花。“火候差半度,豆花就老啦。”她摸着锅沿说,眼神像在照看初生的婴孩。

106.png

碱水面的筋骨密码
与豆花相配的,是肥娟亲手做的碱水面。她将高筋面粉与碱水按黄金比例混合,揉成光滑的面团。“面要揉到‘三光’——手光、盆光、面光。”她边揉边解释,面团在她掌下逐渐变得柔韧有弹性。醒发半小时后,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薄片,再切成细如发丝的面条。“机器压的面太硬,少了手工的柔劲。”她捞起一筷子面展示,面条透亮如玉,夹起来能弹起半寸高。

107.png

红油臊子的灵魂点睛
贵州人吃豆花面,离不开那勺红油臊子。肥娟的臊子,是用五花肉与本地糟辣椒炒制而成。铁锅烧热后,肉丁与辣椒一同翻炒,待香气四溢时加入花椒、八角与蒜末。“糟辣椒要现炒,放久了酸味就跑光啦!”她边炒边说,铲子在锅中翻飞如蝶。最后淋上一勺红油,艳丽的辣子浮在臊子上,像给豆花面披了件红纱衣。年轻人总爱多加一勺,搅得豆花与面条裹满红油,色泽诱人。

108.png

市井巷陌的“晨间仪式”
清晨七点,小店挤满了人。穿校服的学生捧着碗蹲在门槛上,用筷子将豆花与面条拌匀,吸溜着直呼“过瘾”;上班族端着碗站在梧桐树下,额头冒汗却停不下筷子;连送牛奶的老伯都把三轮车停在巷口,三两口扒完一碗,抹抹嘴说:“这豆花面,比咖啡还提神!”隔壁桌的老张打趣:“肥娟啊,你这面是不是施了魔法?我天天吃都吃不腻!”

109.png

一碗豆花里的人情冷暖
小满记得,去年冬天,店里来了个蜷缩在角落的拾荒老人。肥娟什么也没问,默默盛了碗豆花面端过去,又往碗里多加了勺臊子。老人吃完后,从兜里摸出把零钱,肥娟却摆摆手:“天冷,暖暖身子。”后来,老人在城东开了家修车铺,总带着徒弟来店里吃饭,逢人便说:“肥娟的豆花面,豆花嫩得像云,面筋道得像绳,辣子香得像歌,像极了贵州人的脾气!”如今,小店的墙上挂满了食客送的锦旗,其中一幅写着“面香千里,豆暖人心”。

110.png

烟火长存,豆香永续
如今,肥娟小吃已成了县城的“美食地标”。外地游客慕名而来,总要拍下她点豆花、炒臊子的手艺发到网上。有人劝她用现成的豆花粉,肥娟却摇头:“机器做的豆花,少了山野的灵气。”夕阳西下,她站在店门口,看最后一缕炊烟融进暮色。青石巷里,豆花面的香气仍在飘荡,像一条无形的线,串起过去与现在,也牵着每一个被这份滑嫩鲜香的美味治愈过的灵魂。

111.png


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