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娟小吃的非遗美食·推荐山东美食之周村烧饼薄香酥脆

作者:admin 时间: 栏目:美食信息 阅读:4


在山东某县的青石巷口,每天清晨,总有一股独特的焦香混着芝麻香飘出来——那是“肥娟小吃”的周村烧饼出炉了。灰瓦白墙的店面外,几张老木桌上摆着青花瓷盘,盘里叠着金黄透亮的烧饼,像一轮轮小太阳。食客里有拄着拐杖的老者,有背着书包的孩子,还有提着公文包的上班族,纷纷伸手拿起一片,咬一口,“咔嚓”一声,碎屑簌簌落下,引得众人笑:“这烧饼,薄得像纸,香得掉魂!”五十年来,这炉周村烧饼,成了县城里最动人的“千年香”,勾着无数人的胃,也牵着无数人的心。

105.png

选料的讲究,本真见匠心
“做周村烧饼,料得选‘真’的!”肥娟从陶瓮里舀出一碗小麦粉,手指捻了捻,“这面粉是咱本地种的冬小麦,磨得细,筋道足,做烧饼才酥脆。”她将面粉倒入大木盆,加入少许盐和白糖,“盐提味,糖增香,但不能多——多了,盖住小麦的本味。”接着,她往盆里倒温水,“水要慢慢加,边加边揉——揉到面团光滑有弹性,烧饼才劲道。”揉好的面团盖上湿布,醒发半小时,“醒透了,面团更软和,好擀。”

106.png

与此同时,肥娟开始准备芝麻。她将白芝麻倒入竹筛,轻轻摇晃,“芝麻要饱满,不能有杂质——杂质多了,烧饼烤出来有苦味。”筛好的芝麻倒入铁锅,小火慢炒,“火不能大,大了,芝麻糊;小了,不香。”她不停翻炒,直到芝麻泛出金黄色,香气扑鼻,“炒到‘跳’起来就行了——芝麻在锅里‘跳舞’,说明熟透了。”

112.png

擀饼的绝活,薄如蝉翼
醒好的面团分成小剂子,肥娟拿起一个,放在撒了面粉的案板上,用擀面杖轻轻擀开,“擀烧饼要巧——先擀成圆形,再从中间往四周擀,边擀边转,这样烧饼才均匀。”她擀得飞快,面团在她手下像一片云,不一会儿就擀成一张直径约二十厘米的薄饼,“看,这饼薄得能透光!”她举起薄饼对着阳光,光线透过饼身,在地上映出清晰的影子,“周村烧饼的精髓就在‘薄’——薄了,烤出来才酥脆。”

107.png

撒芝麻的巧思,香满饼身
擀好的薄饼平放在案板上,肥娟开始撒芝麻。她抓起一把炒好的芝麻,均匀地撒在饼面上,“撒芝麻要匀,不能多也不能少——多了,烤出来芝麻会掉;少了,烧饼不香。”她轻轻按压芝麻,让芝麻嵌进饼里,“按紧了,烤时芝麻才不会掉。”接着,她用竹签在饼边扎几个小孔,“扎孔是为了让烧饼烤时透气,不会鼓起来。”处理好的薄饼像一张镶满芝麻的金纸,静静躺在案板上,等着进炉。

108.png

烤饼的火候,耐心守美味
清晨七点,肥娟将薄饼贴在烤炉的内壁上。烤炉是特制的,用黄泥和砖砌成,呈圆柱形,底部烧着果木炭,“果木炭火温和,烤出来的烧饼香而不焦。”她用长柄铁铲将薄饼一张张贴紧,“贴饼要快——慢了,饼会掉;紧了,烤出来不酥。”贴好饼后,她盖上炉盖,“火要匀,不能忽大忽小——大了,饼会糊;小了,饼不脆。”烤炉里,薄饼渐渐变色,从淡黄变成金黄,边缘微微卷起,散发出诱人的香气。肥娟守在炉前,不时掀开炉盖看看,“烤三分钟就行——时间长了,饼硬;时间短了,饼软。”三分钟后,她用铁铲将烧饼铲下,放在竹筛里晾凉,“晾凉了,烧饼更酥脆。”

109.png

一口酥脆,味蕾的狂欢
早上八点,第一炉周村烧饼出炉。肥娟用长筷夹起一片,放在青花瓷盘里,烧饼金黄透亮,芝麻密密麻麻地镶在饼上,像撒了一层金粉。食客小张迫不及待咬了一口——“咔嚓”一声,烧饼在口中碎成无数小块,小麦的清香、芝麻的浓香、盐的咸香在口中交织,他瞪大眼睛:“这烧饼,薄得像纸,脆得像雪,香得像花!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烧饼!”邻桌的老奶奶则用手指捏起一小块,慢慢嚼,“烧饼酥,芝麻香,这是老辈子的味道!”肥娟站在灶台旁,看着食客们满足的神情,嘴角扬起笑意。

110.png

非遗的传承,从手到心
如今,肥娟的孙女小萱已开始学做周村烧饼。小姑娘系着和奶奶一样的蓝布围裙,站在案板前,认真擀薄饼。肥娟握着她的手,一起撒芝麻,“擀饼要擀薄,撒芝麻要撒匀——这是咱山东的非遗,不能丢。”小萱点头,烤炉里的烧饼“噼啪”作响,她的眼睛亮晶晶的。窗外,朝阳将青石巷染成金红色,肥娟小吃的招牌在风中轻晃。

111.png

百年前,肥娟的曾祖父在山东的作坊里,用一双手烤出了周村烧饼的酥脆;百年后,肥娟与孙女用同样的小麦粉和芝麻,守着这份非遗的传承。或许,这就是美食最动人的力量——它不仅是味觉的记忆,更是一代代人,对文化、对技艺最炽热的热爱与坚守。每当烧饼在烤炉里变色,那股焦香便飘满小巷,仿佛在说:你看,非遗从未走远,它一直在我们身边,在肥娟的小吃里,在每一片薄香酥脆的周村烧饼中。


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