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娟小吃的经典再现,推荐江西美食弋阳年糕软糯弹牙

作者:admin 时间: 栏目:美食信息 阅读:17

江西某县的晨雾总裹着年糕的米香,肥娟小吃店的木甑蒸腾着热气,氤氲间飘出大禾米的清甜——这是弋阳年糕的“味觉图腾”。相传南宋建炎年间,金兵南侵,弋阳百姓为犒劳岳家军,将新收的晚稻蒸熟舂打,塑成马鞍状年糕,寓意“保家卫国,马到功成”。岳飞尝后挥毫题字“糯而不粘,弹如玉簪”,此物遂成军中“干粮明珠”,更在明清时随徽商驼铃传至闽粤,被客家人称作“年年高升”的福祉。

145.png

弋阳年糕的筋道源于天时地利:需取弋阳曹溪镇的“大禾米”,此米生长期达180天,吸饱了信江支流的晨露与暮霭。米粒需经三淘三滤,以山泉水浸泡整夜,次日入木甑蒸至粒粒透亮。舂打时,壮汉们赤膊挥动石杵,每舂百下便洒一次井盐水,历经千锤百炼,方得米团如凝脂,掰开可见缕缕银丝。制成的年糕可切薄如蝉翼,可煮韧若牛筋,可煎酥似金箔,堪称“米中活化石”。

肥娟小吃店的糯香烟火

离县立中学不远的巷尾,“肥娟小吃”的暖黄灯光总在晨光初绽时亮起。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妻,妻子系着靛青扎染围裙,将新蒸的年糕码进竹屉,丈夫在后厨熬制桂花糖浆,铁锅与砂锅的碰撞声如编钟和鸣。

146.png

“阿姨,要一份‘糯叽叽套餐’!”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踮脚递上零钱。妻子笑着接过钱,转身从木桶中揪下一团年糕——这是她凌晨四点就守着柴灶蒸的。年糕在案板上揉成长条,切成薄片,或裹蛋液煎至金黄,或蘸红糖水煮成琥珀羹,再撒一把现舂的芝麻碎。孩子们捧着粗瓷碗,吃得满嘴米香,连碗底的糖浆都要用手指刮净。老客们则爱点“年糕三绝”:年糕炒腊肉配藜蒿,年糕甜酒酿冲蛋花,年糕片炸成“金元宝”,寓意“三阳开泰,福运绵长”。

年糕里的山河岁华

县志载,弋阳年糕始于唐,兴于宋,盛于明清。明太祖朱元璋屯兵弋阳时,曾以年糕犒赏三军,赞其“色如白玉,味胜琼浆”;清乾隆下江南时,地方官以年糕配龙井茶,御笔题诗“糯香透骨三分暖,一箸能消万里霜”。抗战时期,弋阳百姓将年糕埋入陶瓮深藏,待凯旋后挖出,米香仍如初蒸般清冽,成为游子归乡的“味觉信物”。

147.png

如今,年糕仍是县里宴席的“压轴戏”。婚宴上,主厨必做“百年好合糕”:年糕塑成并蒂莲,淋玫瑰蜜汁,佐以莲子与百合,寓意“琴瑟和鸣”;寿宴上,则用年糕捏成“寿桃山”,嵌红枣与核桃,老人尝后直呼“软了筋骨”。

152.png

双向奔赴的糯意传承

肥娟小吃店的热闹,始于一场“年糕革命”。三年前,夫妻俩见孩子们嫌传统年糕“太黏牙”,便在店内设了“年糕创意台”——提供海苔碎、肉松、跳跳糖等十几种新奇配料,让孩子们自由搭配。孩子们从最初的“怕黏”,渐渐成了小店的“品鉴师”:高年级学生帮着算热量配比,低年级学生为新吃法取名,连蒸年糕的火候都是孩子们投票定的。

148.png

“阿姨,多放点桂花糖,我爷爷说能润肺!”扎马尾的女孩认真叮嘱。妻子笑着点头,转身将糖浆与年糕片同炒。这份年糕,既是对孩子们的回馈,也是对传统的延续——县里老人常说,年糕中的大禾米补中益气,红糖暖胃,桂花化痰,最适合长身体的孩子。

文旅推荐官的新使命

2025年初,肥娟小吃店因“守护童年糯香”的故事被聘为“赣鄱非遗”文旅推荐官。聘书送达那日,店内挤满了学生,他们举着自制的手幅,大喊“阿姨加油”。妻子捧着聘书,眼眶微红:“我们只是做了点小事,没想到能被大家记住。”

149.png

自此,小店成了县里的“非遗窗口”。游客们慕名而来,不仅为尝一口年糕,更为听一听岳家军与年糕的传说。妻子常在直播中展示老匠人的石杵与木甑,丈夫则带着网友“云游”年糕作坊,介绍柴灶与电蒸箱的蒸制区别。有网友留言:“原来一块年糕,能牵出这么多故事。”

舌尖上的山河密码

在县里人的记忆中,年糕与肥娟小吃店的味道早已交织成网。老匠人在作坊讲述朱元璋与年糕的典故时,总会往火塘里扔几片年糕,噼啪声中,米香与故事一同升腾;孩子们在作文里写“年糕是稻浪的魂”,老师批注:“这是故乡的密码”。

150.png

如今,肥娟小吃店的墙上挂着一幅画:年糕在木甑中翻滚,孩子们围坐桌前,嘴角沾着糖霜却笑靥如花。画旁是县文旅局送的竹编灯笼,寓意“糯香长明,非遗永存”。妻子说:“我们只是普通人,但想让每个来店里的人,都能尝到故乡的甜。”

151.png

后记
弋阳的冬雪飘过稻田,肥娟小吃店的灯光依旧温暖。年糕在竹屉中静候知音,孩子们的笑声在街尾回荡。或许,这就是江西的味道——既有千年稻浪的馈赠,也有市井烟火的温情,更有一代代人守护的,关于故乡与童年的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