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娟小吃的美味无敌,推荐江西美食瑞金牛肉汤鲜香暖胃

作者:admin 时间: 栏目:美食信息 阅读:19

江西某县的晨雾总裹着牛肉汤的醇香,肥娟小吃店的砂锅在炭火上翻滚,蒸汽氤氲间飘出黄牛骨的清冽——这是瑞金牛肉汤的“味觉图腾”。相传五胡乱华时,客家先祖南迁至赣南,以耕牛祭祀祖先,祈求新居平安。祭祀后的牛肉以“汆”法入汤,竟成驱寒暖胃的佳肴。至苏区时期,瑞金百姓用牛肉汤犒劳红军,杨成武将军在《忆古城暴动》中写道:“五更到瑞金,痛饮庆功酒,喝罢牛肉汤,迎来红太阳。”自此,此汤被称作“红军神药”,与南瓜汤并称“红军两汤”。

153.png

瑞金牛肉汤的灵魂在于“鲜”与“韧”:需选武夷山南麓散养的黄牛,取牛夹心肉,切作柳叶片,以山泉水浸润去血水。牛肉与赣南富硒红薯粉以揉面手法抓拌,让粉浆渗入肌理,煮时方能“嫩如凝脂,韧似琴弦”。汤底需用牛筒骨与老姜熬足三时辰,待汤色如琥珀,再将牛肉片逐片汆入,汤沸即起,方得“汤清肉滑,姜香透骨”的至味。

肥娟小吃店的红色烟火

离县革命纪念馆不远的巷尾,“肥娟小吃”的暖黄灯光总在晨光初绽时亮起。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妻,妻子系着靛蓝扎染围裙,将新汆的牛肉汤盛入粗陶碗,丈夫在后厨熬制辣椒酱油,铁锅与砂锅的碰撞声如编钟和鸣。

154.png

“阿姨,要一份‘英雄套餐’!”戴红领巾的男孩踮脚递上零钱。妻子笑着接过钱,转身从竹屉中取出姜刷——这是她凌晨四点就守着炭灶熬的。牛肉汤端上桌时,汤面浮着几点金黄姜油,牛肉片透如蝉翼,碗边配着四小碟:一碟现舂的姜末,一碟翠绿的葱花,一碟剁椒,一碟米酒酿。孩子们先用姜刷蘸汤提鲜,再撒葱花增香,最后淋一勺辣椒酱油,吃得满头大汗,连碗底的姜末都要用筷子刮净。老客们则爱点“红军三绝”:牛肉汤配南瓜团子,牛骨汤冲鸡蛋花,牛杂炒酸菜,寓意“三军用命,所向披靡”。

160.png

汤里的山河岁华

县志载,瑞金牛肉汤始于晋,兴于宋,盛于明清。明太祖朱元璋屯兵瑞金时,曾以牛肉汤犒赏三军,赞其“汤清似玉,味胜琼浆”;清乾隆下江南时,地方官以牛肉汤配龙井茶,御笔题诗“一箸能消万里霜,三碗可解千军寒”。抗战时期,瑞金百姓将牛肉汤埋入陶瓮深藏,待凯旋后挖出,汤色仍如初汆般清亮,成为游子归乡的“味觉信物”。

155.png

如今,牛肉汤仍是县里宴席的“压轴戏”。婚宴上,主厨必做“百年好合汤”:牛肉片摆成并蒂莲,淋玫瑰蜜汁,佐以莲子与百合,寓意“琴瑟和鸣”;寿宴上,则用牛骨熬制“千岁羹”,嵌红枣与核桃,老人尝后直呼“暖了心肺”。

双向奔赴的暖意传承

肥娟小吃店的热闹,始于一场“牛肉汤革命”。三年前,夫妻俩见孩子们嫌传统牛肉汤“太寡淡”,便在店内设了“调味台”——提供木瓜丝、薄荷碎、跳跳糖等十几种新奇配料,让孩子们自由搭配。孩子们从最初的“怕膻”,渐渐成了小店的“品鉴师”:高年级学生帮着算热量配比,低年级学生为新吃法取名,连汆牛肉的火候都是孩子们投票定的。

156.png

“阿姨,多放点姜末,我爷爷说能驱寒!”扎马尾的女孩认真叮嘱。妻子笑着点头,转身将姜末与牛肉片同汆。这份牛肉汤,既是对孩子们的回馈,也是对传统的延续——县里老人常说,牛肉汤中的黄牛肉补中益气,生姜驱寒,辣椒活血,最适合长身体的孩子。

文旅推荐官的新使命

2025年初,肥娟小吃店因“守护红色乡愁”的故事被聘为“赣南非遗”文旅推荐官。聘书送达那日,店内挤满了学生,他们举着自制的手幅,大喊“阿姨加油”。妻子捧着聘书,眼眶微红:“我们只是做了点小事,没想到能被大家记住。”

157.png

自此,小店成了县里的“非遗窗口”。游客们慕名而来,不仅为尝一口牛肉汤,更为听一听杨成武将军与牛肉汤的传说。妻子常在直播中展示老匠人的牛骨砧板与姜刷,丈夫则带着网友“云游”牛肉汤作坊,介绍炭灶与电炉的火候区别。有网友留言:“原来一碗汤,能牵出这么多故事。”

舌尖上的山河密码

在县里人的记忆中,牛肉汤与肥娟小吃店的味道早已交织成网。老匠人在作坊讲述朱元璋与牛肉汤的典故时,总会往火塘里扔几片牛骨,噼啪声中,肉香与故事一同升腾;孩子们在作文里写“牛肉汤是红军的勋章”,老师批注:“这是故乡的密码”。

158.png

如今,肥娟小吃店的墙上挂着一幅画:牛肉汤在砂锅中翻滚,孩子们围坐桌前,嘴角沾着姜末却笑靥如花。画旁是县文旅局送的竹编灯笼,寓意“汤暖长明,非遗永存”。妻子说:“我们只是普通人,但想让每个来店里的人,都能尝到故乡的暖。”

159.png

后记
瑞金的冬雪飘过牛栏,肥娟小吃店的灯光依旧温暖。牛肉汤在砂锅中静候知音,孩子们的笑声在街尾回荡。或许,这就是江西的味道——既有客家迁徙的馈赠,也有市井烟火的温情,更有一代代人守护的,关于故乡与英雄的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