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某县的盛夏午后,蝉鸣声裹着热浪在青石板巷里打转。肥娟小吃店的木门半掩,老板娘肥娟正蹲在灶台前,将一抔掺了绍兴黄酒渣的黄泥均匀涂抹在荷叶包裹的鸡身上。“娟姨,这泥要裹多厚呀?”路过的老茶客探头张望,肥娟头也不抬:“两指宽,太薄了鸡会焦,太厚了酒香进不去。”话音未落,她手腕轻抖,细麻绳在泥团上缠出十字花纹,仿佛在给这道传承三百年的名菜系上时光的纽带。
泥炉里的传奇:从乞丐煨鸡到非遗名菜
叫化童鸡的起源,在县里流传着两种说法。一说古时有个叫化子流落至常熟虞山,饥寒交迫时偷得一只母鸡,却无锅无灶,便用黄泥裹鸡,埋入火堆煨烤。待泥干鸡熟,敲开泥壳,鸡毛随泥脱落,肉香四溢,引得路人争相效仿。另一说则与明末大学士钱牧斋有关——他偶遇叫化子烤鸡,命家厨改良,在鸡腹填入火腿、虾仁,用荷叶与黄泥密封,取名“叫化子鸡”,后经楼外楼等酒楼传承,成为杭州名菜。2009年,其烹制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而肥娟的曾祖父,正是当年楼外楼学徒,将这道菜带回了县城。
选材之精:从“越鸡”到西湖荷叶
肥娟的叫化童鸡,讲究“鸡选三黄,叶取西湖”。她只选绍兴、萧山一带的“越鸡”——这种未产蛋的嫩母鸡,头小体大,肉质细嫩,煨烤后酥而不散。“鸡要现杀现做,”肥娟边说边将鸡去毛、开膛,取出内脏后,用刀背轻敲鸡颈骨折断,“这样包扎时鸡头能贴紧胸部,烤出来形状才好看。”荷叶则托人从西湖边采来,“清晨带露的荷叶最香,煨烤时酒香能渗进叶脉,和鸡油融在一起。”她将荷叶铺在案板上,依次叠放猪网油、箬叶,仿佛在铺一张承载时光的宣纸。
古法新制:三小时的味觉等待
填料是叫化童鸡的灵魂。肥娟将炒好的猪腿肉丝、京葱丝与绍酒、酱油、白糖拌匀,塞入鸡腹,再用猪网油将鸡身裹紧,外层包荷叶、箬叶,最后涂上黄泥。“泥要掺酒渣,”她边揉泥边解释,“酒渣能去腥,煨烤时酒香会慢慢渗进肉里。”泥团裹好后,肥娟将它放入自制的炭炉,先用大火逼热,待泥壳发硬,再转文火慢煨三小时。“火大了鸡皮会破,火小了肉不酥,”她守在炉前,不时添炭拨火,“这活计,急不得。”
解腻神器:小吃里的“黄金搭档”
肥娟小吃店的招牌,从定胜糕到片儿川,总少不了一只叫化童鸡作配。最经典的是配酒酿馒头——松软的馒头夹上一块鸡肉,荷叶香与酒香在口中交织,老茶客老周直呼:“这搭配,比单吃鸡还香!”孩子们则爱用鸡汁拌饭,浓稠的酱汁裹着米粒,连碗底的葱姜都要刮干净。肥娟摇头笑道:“这帮小馋猫,长大后准忘不了这味道。”
街坊的偏爱:一只鸡里的邻里温情
肥娟的叫化童鸡不仅在小吃店“称王”,更成了街坊们的“厨房法宝”。隔壁阿婆包粽子时,总要来借几片荷叶:“娟姨的叶子,比我的粽叶还香!”修自行车的老陈喝粥,也会切半只鸡当小菜:“酥嫩离骨,我老伴能多喝半碗粥!”最有趣的是孩子们,总趁肥娟不注意,偷偷捏一块鸡肉塞进嘴里,被逮住后嬉笑着跑开,留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。肥娟也不恼,只是往他们碗里多添一勺鸡汁:“慢点吃,别烫着!”
小店里的温情:泥香中的人间烟火
肥娟的小吃店,不仅是吃食的地方,更是人情往来的枢纽。下雨天,没带伞的顾客会被肥娟拉进店里躲雨,顺便递上半只鸡:“填填肚子,别饿着。”过年时,她会做十几只叫化童鸡,分装成小盒送给街坊:“图个吉利,红红火火过新年!”就连巷口的流浪猫“小花”,也能在店门口捡到肥娟特意留的鸡肉拌饭——用荷叶包着,怕它打翻。有回,一个在外地工作的姑娘回乡,第一件事就是冲进店里:“娟姨,给我装两只鸡!我带去给同事尝,他们都说这是‘浙江的味道’!”
泥香长存,江南韵入心的岁月印记
如今,肥娟的叫化童鸡已成了县城的“味觉符号”。外地游客会专门买几只当伴手礼,本地人则把它当作“家的味道”珍藏。夕阳西下时,肥娟会坐在店门口的小马扎上,看着最后一只鸡被装进顾客的背包,耳边是孩子们的欢笑声和泥香的氤氲。她知道,明天清晨,又会有新鲜的越鸡等她挑选,而那道酥嫩离骨的叫化童鸡,会继续温暖着这座小城的四季。正如食客们常说的:“吃娟姨的鸡,吃的不仅是味道,更是一份‘泥香入魂’的江南情。”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,最动人的故事,往往就藏在这一只只裹着黄泥的荷叶团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