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娟小吃的匠心工艺,推荐江西美食铜鼓包圆软糯鲜香

作者:admin 时间: 栏目:美食信息 阅读:18

在江西铜鼓这座充满客家风情的小县城里,青山如黛,绿水潺潺,时光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,人们的生活节奏悠然自得。肥娟小吃店,就隐匿在这宁静的小城一隅,以它独特的美食魅力,成为当地人和游客心中难以割舍的温暖港湾。在这里,一场关于铜鼓包圆的软糯鲜香之旅正缓缓开启。

161.png

初遇肥娟小吃店

那是一个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斑驳光影的秋日午后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。我漫步在铜鼓县城的街头巷尾,不经意间被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吸引,脚步不由自主地迈向了肥娟小吃店。店面古朴雅致,木质的门窗透着岁月的痕迹,店内摆放着几张简单的木桌木椅,墙上挂着几幅描绘客家民俗的画作,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惬意的氛围。老板娘肥娟笑容满面地迎了出来,热情地招呼我入座。我挑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,目光在菜单上扫视,当看到“铜鼓包圆套餐”时,心中涌起一阵好奇与期待。

162.png

铜鼓包圆的传奇底蕴

铜鼓包圆,是铜鼓客家人独有的传统风味美食,也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铜鼓地处赣西北边陲,是客家人聚居地,多种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,造就了这道别具特色的美食。

163.png

传说客家祖先迁徙至此,因思念家乡美食,就地取材发明了包圆。包圆虽名为“米果”,却与大米谷物毫无关联,而是以芋子和红薯粉为主料。芋子蒸熟去皮后,需反复揉捣,与红薯粉充分融合,直至面团柔软且有韧性。包圆的馅料更是讲究,多以时鲜冬笋、土猪腊肉和本地火葱为主,这些食材皆取自当地的山野田间,带着大自然的馈赠与客家人的质朴情感。在铜鼓,包圆是团圆饭的头道菜肴,寓意着“幸福美满、阖家团圆”,承载着客家人对上天的敬仰、对历史的追忆、对祖先的缅怀、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亲人的追思。

164.png

包圆套餐的惊艳登场

不一会儿,一份精致的铜鼓包圆套餐被端到了我的面前。套餐中除了热气腾腾的包圆,还有一碗用鸡汤熬制的鲜汤和一碟自制的辣酱。包圆呈玉色,晶莹松润,形状多为三角形,三角分别代表着来自中原、闽粤赣、赣西北地区的客家人,情系各自家乡。我轻轻夹起一个包圆,放入口中,轻轻咬下,软糯的外皮瞬间在齿间散开,带着芋头的清香和红薯粉的劲道。馅料鲜香可口,冬笋的脆爽、腊肉的咸香和火葱的辛辣相互交织,层次丰富,令人陶醉。再喝上一口鸡汤,鲜美的滋味瞬间在口中散开,与包圆的软糯鲜香相得益彰。辣酱则为这道美食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味,让味蕾在鲜香与火辣之间跳跃。

165.png

食客们的团圆时光

此时,店内已坐满了客人,大家围坐在桌前,一边品尝着包圆套餐,一边轻声交谈,享受着这惬意的时光。邻桌的几位老人正一边吃着包圆,一边回忆着往昔过年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包圆、吃包圆的场景。他们说,包圆是铜鼓人心中团圆的味道,无论身在何处,只要吃上一口包圆,就仿佛回到了家乡,回到了亲人的身边。年轻的情侣们则相互依偎着,分享着包圆的美味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肥娟穿梭在桌椅之间,熟练地为客人们添汤加酱,还不时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铜鼓包圆的故事和习俗,店内的气氛温馨而融洽。在这里,美食与团圆成为了人们交流情感、传承文化的纽带。

166.png

肥娟的匠心独运

在与肥娟的交流中,我了解到她为了做出最正宗的铜鼓包圆,付出了诸多心血。她亲自前往铜鼓的乡村农家,向当地的手艺人学习包圆的制作工艺。从芋子的挑选、蒸煮,到红薯粉的调配、揉面,再到馅料的炒制、包制,每一个环节她都认真学习,反复实践。

167.png

她告诉我,制作包圆的外皮时,芋子和红薯粉的比例至关重要,要保证外皮软糯而不粘牙。馅料的炒制也有讲究,火候要恰到好处,既要炒出食材的香味,又不能炒得太老。包制包圆时,手法要娴熟,将馅料包紧捏匀,才能保证包圆的形状美观、口感一致。她坚持选用新鲜的食材,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,只为让客人们品尝到最纯正、最健康的铜鼓包圆。正是这份对美食的执着与匠心,让肥娟小吃店的铜鼓包圆在众多小吃中脱颖而出,成为了小城美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
168.png

难忘的团圆记忆

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店内,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。我带着满足与不舍离开了肥娟小吃店。那软糯鲜香的铜鼓包圆,那热闹温馨的用餐场景,以及肥娟热情的笑容,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,肥娟小吃店就像一个宁静的港湾,让人们停下匆忙的脚步,用心去感受美食与团圆带来的温暖与美好。我相信,无论时光如何流转,这份来自江西铜鼓的团圆记忆,都将永远鲜活在我的心中,成为我生命中一段珍贵的回忆。而肥娟小吃店,也将继续用它独特的风味,书写着属于江西美食的动人篇章,让更多的人品尝到铜鼓包圆的软糯鲜香,感受到江西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