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娟小吃的回味无穷,推荐江西美食安远酿粄软糯鲜香

作者:admin 时间: 栏目:美食信息 阅读:10

江西某县城的梧桐巷口,天未亮透,肥娟小吃店的蒸笼已腾起白雾。老板娘肥娟将揉好的糯米团揪成剂子,手指翻飞间,糯米皮裹着肉馅与笋丁,捏成半月形的粄胚。蒸笼里,竹叶铺底,粄胚挨挨挤挤码成青玉色的小山,在沸水中渐次饱满,透出肉香与米香的缠绵。

193.png

正午时分,后厨的铁锅正煎着金黄的酿粄。肥娟将蒸熟的粄胚滑入热油,粄皮“滋啦”一声绽开焦脆的裙边,内里却仍保三分软糯。穿蓝布衫的老主顾推门而入,鼻尖轻嗅便笑:“这酿粄怕是用了安远的糯米罢?透着一股子山泉水的清甜。”

山水的馈赠:安远酿粄的千年匠心密码

县城西南的安远县,三百山麓的梯田里藏着酿粄的魂魄。安远人种糯米,专挑山涧冷泉灌溉的“月光稻”,米粒细长如月牙,蒸熟后透亮如凝脂。老农张伯天未亮便下田,他种的稻穗低垂如珠帘,剥开时米香混着晨露,指尖碾过便成齑粉。

194.png

酿粄的精髓在于“三揉三醒”。张伯的妻子将糯米淘净,以山泉水浸泡整夜,石磨碾出雪白的米浆,滤去水分后裹上粗布,压在青石下醒发。她说:“醒得越久,米香越醇,粄皮才够韧。”包馅时,她取山笋切丁,与土猪肉糜、香菇碎拌作三鲜馅,指尖一捏便成半月形,收口处留个小孔透气。蒸粄时,竹匾上铺满柚子叶,蒸出的粄胚透着草木清香,咬开时先觉软糯,继而肉汁迸发,笋丁脆爽,尾调竟带一丝回甘。

巷陌与山水的对谈:两代人的粄香传承

肥娟小吃店的菜单上,新添了“安远酿粄三吃”:蒸酿粄配腌萝卜、煎酿粄蘸蒜醋、粄汤配碱水面。这道菜灵感来自常来店里写作业的初中生小禾——她的祖母是安远酿粄非遗传承人,总念叨“粄要配粗茶才解腻”。

195.png

如今,总有银发老人拄着拐杖来店里,点一份酿粄拼盘配山茶。他们用布满皱纹的手捏起粄胚,眯眼细品:“是当年挑担进城卖粄时,茶摊老板娘给的滋味。”穿校服的学生们则更爱“粄香盲盒”——肥娟将不同口味的酿粄分装,咸蛋黄、梅干菜、腐乳肉,食客可依口味挑选。有人将粄胚泡进酸辣汤里,有人把碱水面裹着粄馅吃,肥娟从不干涉:“美食本就该是自由的。”

200.png

匠心的坚守:张伯的深山粄坊

安远深山的清晨,张伯的粄坊已升起炊烟。他将晒干的紫苏叶与山花椒塞入陶瓮,浇上新酿的粄酱,密封发酵成“粄香老卤”。他说:“这是祖辈传下的‘养卤法’,能让粄香沉入骨血。”灶上煨着粄汤,猪筒骨与糯米粄胚在砂锅里咕嘟作响,骨香渗入粄的肌理,粄香又中和了肉的油腻,最终化作一锅琥珀色的浓香。

196.png

晾晒时,张伯用竹篾将粄胚悬在檐下,山风裹着草木香穿过粄皮孔隙,留下若有似无的回甘。他从不催着粄胚速干:“心急吃不得好粄,得让山神慢慢点化。”装箱的粄胚要经三道筛:初筛去硬边,二筛分厚薄,三筛则用井水轻洗。最终装罐的酿粄,片片透亮如琥珀,咬下去先觉软糯,继而肉香四溢,尾调竟带一丝山泉的清甜。

市井与风雅的共生:肥娟小吃店的“跨界”实验

今年惊蛰,肥娟突发奇想,将安远酿粄与自家小吃结合。她将粄胚剁碎拌入糯米粉,炸成“粄香糍粑”;把粄皮裹上蛋液煎至金黄,取名“粄香千层酥”;甚至用粄馅调出火鸡面酱,咸香交织的口感成了年轻人的新宠。学生们起初对黑乎乎的粄酱皱眉,尝过一口后却纷纷抢购:“阿姨,这比芝士酱还上头!”

197.png

最受欢迎的是“粄香盲盒套餐”:竹编食盒里,粄香糍粑与粄香千层酥各占半壁江山,配一小罐粄香老卤、一碟辣子圈、一碟炸黄豆。食客可依口味DIY,有人将粄香糍粑泡进老卤里,有人把千层酥蘸着火鸡面酱吃,肥娟从不干涉:“生活嘛,就像这酿粄,得蘸着烟火气吃,才够滋味。”

永恒的烟火:巷弄与山水的共舞

暮色中的梧桐巷口,肥娟小吃店的灯光温暖如豆。穿校服的学生们捧着粄胚碗,看对面张伯的粄坊升起炊烟。山风穿过巷弄,将粄香与炭火气揉作一团,落在食客的舌尖,化作一声满足的喟叹。

198.png

“从前觉得酿粄是山野的粗物,现在却尝出了匠心的灵气。”常来吃面的老教师放下筷子,望着墙上学生画的“粄香精灵与肥娟阿姨”涂鸦。肥娟擦着柜台笑:“这酿粄啊,从稻穗到舌尖,不过百里路,却走了千年。”

巷口的梧桐叶又绿了,山间的糯米正饱满。肥娟小吃店的炭火炉依旧在晨雾中红亮,张伯的粄坊依旧飘着紫苏香。市井的喧闹与山水的清欢,在这座江西小城里,以一片酿粄的距离,完成了永恒的对话。

199.png

后记
如今,肥娟小吃店的玻璃罐里,安远酿粄与腌萝卜、剁椒酱比邻而居。穿校服的女孩们用竹筷蘸着粄酱在课桌上画笑脸,放学的少年们把粄香糍粑掰成两半分食,银发老人们用粄胚送服降压药。这抹来自三百山的粄香,既入了市井的烟火,也润了岁月的褶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