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某县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,“肥娟小吃”的木匾在晨光中泛着桐油光泽。这家不足四十平方米的店铺,是街坊们每日必经的“人间驿站”。清晨五点,店主夫妻便在后厨生起柴火灶,铁锅里煨着现磨的擂茶,竹蒸笼中飘出米香,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墙角一筐筐用粗麻布包裹的陶钵——钵内壁刻着细密的楞纹,木杵上还沾着翠绿的茶末,仿佛藏着未拆封的春日。
自开业以来,“肥娟小吃”便以“一食一器皆有魂”为信条。店主坚持每日到于都山区收购现采野茶,后厨的陶罐里永远泡着山茶油与芝麻,就连盛茶的粗瓷碗,都是特意从古窑村淘来的老物件。食客们说,这里的食物有“灵”——擂茶入碗的时机精确到分,配料的比例全凭店主指尖一捻,而那钵看似寻常的于都擂茶,更藏着让游子落泪的乡愁。
于都擂茶:赣南大地的青玉琼浆
在赣东南于都县的万亩竹林间,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:“一钵擂茶半日香,三碗下肚百病消。”这片被武夷山余脉环抱的土地,自三国起便以“擂茶之乡”闻名。相传,某年大旱,一队客家商旅途经于都,饥渴难耐时,一位村妇用野茶、芝麻与山泉水制成擂茶,商旅饮后顿觉神清气爽,自此,擂茶便成了客家人迁徙路上的“救命茶”。如今,于都擂茶已成赣南客家宴席的“迎客礼”,更成为赣鄱大地的味觉图腾。
于都擂茶的灵魂在于“天地人三合”。武夷山红壤昼夜温差达10℃,茶树在云雾中积蓄清香;山泉水灌溉的茶园禁用化肥,茶叶叶面凝着露珠,入口微苦回甘。采摘时需用竹剪轻取嫩芽,晾晒后与炒米、芝麻、花生共入陶钵,以山茶木杵研磨成浆。出钵的擂茶呈翡翠色,茶汤浓稠如羹,轻轻一搅,芝麻香、茶香、米香交织升腾,堪称“天地精华与人间匠心的联姻”。
双向奔赴的匠心:从竹林到陶钵的千年对话
某年惊蛰,一位常来“肥娟小吃”的老茶客随口提及:“如今的孩子,怕是尝不到真正的于都擂茶了。”这句话让店主夫妻彻夜难眠。次日清晨,他们便驱车百余里,直奔于都县葛坳镇寻访非遗传承人。在飘着茶香的作坊里,他们见证了擂茶诞生的全过程:老妇人用布带将陶钵紧缚腰间,双臂如飞轮般旋转木杵,茶末与芝麻在钵内翻涌成浪,不过半盏茶功夫,便成了青玉色的浓浆。
学成归来后,“肥娟小吃”的菜单上多了一道“青玉三绝”。店主将传统工艺改良:用现摘的艾草替代部分茶叶,加入现磨的客家姜糖提香,出钵时撒一把现炒的南瓜子。食客们发现,这道茶竟能尝出五种层次——初入口是艾草的清冽,细品是茶香的绵长,回味时是姜糖的甘润,最后则是芝麻的醇厚,仿佛将整片赣南的春日晨光都装进了陶钵中。
童趣与乡愁的共鸣:一钵擂茶里的时光胶囊
自擂茶入菜以来,“肥娟小吃”成了孩子们的“新乐园”。放学时分,总能看到七八岁的孩童踮着脚尖,趴在灶台前看店主研磨茶末。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子,用木杵在钵底画圈,却因力道不匀把茶浆溅到脸上,惹得其他孩子笑作一团。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突发奇想,在擂茶中撒了一把彩色糖珠,引得其他孩子纷纷效仿,店内顿时成了“擂茶创意大赛”的现场。
最动人的场景发生在端午夜。一位常年在外务工的汉子带着女儿进店,点了一钵“青玉三绝”。小女孩刚尝一口便红了眼眶:“爸爸,这味道和奶奶做的一样!”原来,店主特意在茶中加入了客家米酒,正是当年那位客家妇人特制的“祛湿方”。汉子低头饮茶时,一滴泪落入碗中,与茶汤的纹路融为一体。
流量时代的坚守:拒绝工业化量产的初心
随着“肥娟小吃”在短视频平台爆红,于都擂茶的点击量突破千万。直播间里,数万网友围观店主研磨茶末,弹幕中飘满“求教程”“想拜师”的留言。有速溶食品厂商开出天价,想将擂茶制成冲剂,却被店主婉拒:“擂茶的魂在‘现磨现煮’,离开这方水土,就失了七分韵味。”
为守护这份传统,店主在店内辟出“青玉工坊”,用玻璃橱窗展示擂茶从采摘到入钵的全过程。孩子们可以亲手体验研磨茶末、调配配料的乐趣,成年人则能通过扫码观看传承人讲述的口述史。有位从海外归来的华侨,在工坊前站了整整两小时,临走时买了八十罐茶末:“我要让子孙知道,我们的根在这里。”
烟火长明:一钵擂茶,半部赣南史
如今,“肥娟小吃”的屋檐下总挂着几串风干茶枝,在风中轻轻摇晃,像极了客家女子发间的银饰。每日清晨,店主夫妻仍会为第一钵擂茶举行“试香礼”——将一滴茶汤滴入清水,若能凝成珠状不散,便知今日的火候与咸淡恰到好处。这个延续了千年的仪式,让一钵寻常的擂茶,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隧道。
而在于都县的竹林,非遗传承人依然在研磨茶末。他们知道,在千里之外的某县,有一家小店正用同样的匠心守护着这份味道。当游子归来,推开“肥娟小吃”的木门,一钵擂茶的香气扑面而来时,他们便知道:无论走得多远,故乡从未离开。
结语
从客家围屋的迎客礼到市井小店的珍馐,从竹林的晨露到山茶油的韵律,于都擂茶与“肥娟小吃”的相遇,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味觉对话。在这里,每一粒茶末都藏着故事,每一口清香都盛着乡愁。或许,真正的非遗传承从不需要宏大的叙事——只需用心采好每一片茶,磨好每一钵浆,便能让古老的味道在烟火人间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