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娟小吃的香气四溢,推荐安徽美食巢湖东关老鹅汤浓郁滋补

作者:admin 时间: 栏目:美食信息 阅读:14

清晨五点,安徽某县的老街还未完全苏醒,肥娟小吃店的木匾已被晨光染成蜜色。蒸笼腾起的热气裹着米香漫过青石板路,与三百米外飘来的老鹅汤香撞了个满怀。店主肥娟系着靛蓝围裙,将刚出锅的碱水米糕码在青花瓷盘里,米糕裹着现炒的雪里蕻与芝麻碎,竹屉一蒸便透亮如琥珀。而街角“东关老鹅汤”的幌子已随风轻摆,老板老周正将整只老鹅吊进土灶大锅,柴火噼啪声里,鹅油与咸猪蹄的咸香正渗入汤底。

129.png

东关老鹅汤的百年江湖

东关老鹅汤的传说可追溯至清朝宫廷。当年徽商北上时,总要在行囊里塞一罐用巢湖水熬的老鹅汤——鹅肉性温,能御北地严寒,汤中咸猪蹄与枸杞的搭配,暗合“以咸养阴”的养生之道。老周的祖辈在含山县东关镇支起第一口汤锅,如今他将秘方带进县城,用“一鹅一汤”的规矩守着老味道。

135.png

汤锅要选三年生的散养老鹅,肉质紧实如松木;咸猪蹄必用自家腌的三年陈腿,切块后油润透亮如琥珀;最绝的是那勺用八角、桂皮与二十味中药调的汤料,非得在土灶里文火慢炖四小时,汤色才能红润如霞。

130.png

肥娟小店的“跨界”温情

肥娟小吃店与老鹅汤馆不过百步之遥,却常上演“美食外交”。某日清晨,老周提着半只现宰的老鹅登门:“肥娟妹子,帮我试试这新汤底?”肥娟接过鹅肉,转身切了盘碱水米糕作谢礼。两家厨房自此互通有无——老鹅汤的咸香渗进米糕的竹屉,米糕的甜香又飘进老鹅汤的砂锅。食客们总爱先吃一口肥娟的米糕,再喝一勺老鹅汤,说这是“皖中人的晨昏二重奏”。

131.png

冬至里的团圆密码

冬至这日,老鹅汤馆与肥娟小店同时排起长队。老周将整鹅拆成十二块,鹅头、鹅掌、鹅胗与内脏各归其位,汤中还要撒一把当季的荠菜末。肥娟则推出限定款“鹅油米糕”——将熬汤剩下的鹅油拌进米浆,蒸出的米糕泛着琥珀色油光,咬一口能尝到鹅肉的醇厚与米香的清甜。

136.png

有位常年在杭州打工的年轻人,特意赶在冬至前夜回来,就为吃一口带着“十二道思念褶”的米糕,再喝一碗“一鹅一汤”的老鹅汤。他说:“这味道,像把巢湖的山水都喝进肚里了。”

132.png

鹅汤与米糕的江湖碰撞

两家店的食客渐渐生出默契——穿校服的孩子们总在肥娟小店买米糕当早餐,再端着米糕去老鹅汤馆泡汤;而老鹅汤馆的常客们,总爱在汤后溜达到肥娟店里,要一碟用鹅油炒的雪里蕻。老周与肥娟也常在午后闲聊时“斗菜”——老周说:“我这汤里,鹅血要煮得嫩如豆腐,鹅肝要炖得绵如云朵。”肥娟便笑:“我米糕里的芝麻碎,得炒得焦香不糊,雪里蕻得脆得能听见响。”两人斗着嘴,手却没停——肥娟将新熬的鹅油抹在米糕胚上,老周则偷偷往汤里撒了把肥娟送的铜陵酥糖碎。

133.png

巷陌深处的文化密码

肥娟小店的墙上挂着幅泛黄的老照片,是1936年商会理事长宴请沪杭茶商的场景,宴席中央的青花瓷盘里盛着米糕与老鹅汤。如今,肥娟小吃店成了县非遗技艺传承点,常有游客举着手机拍肥娟包米糕的视频;老鹅汤馆则被列入“巢湖十大名吃”,老周的孙子正用短视频教网友“三步拆鹅法”。但老周最得意的,是教会三个徒弟用高压锅控火候——他说:“高压锅是现代工具,但老鹅的魂,还在土灶的柴火里。”

134.png

暮色渐浓时,最后一位食客抹着嘴离开,老鹅汤馆的砂锅还咕嘟着,肥娟小店的蒸笼仍冒着热气。鹅香与米香在石板路上蜿蜒成河,这河从百年前流来,载着徽商的乡愁、母亲的牵挂、游子的思念,最终在巢湖的寻常巷陌里,化作一笼笼晶莹的米糕与一锅锅浓白的鹅汤,等待着下一个故事的发生。


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