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娟小吃的香浓四溢,推荐贵州美食酸菜炒汤圆酸甜可口

作者:admin 时间: 栏目:美食信息 阅读:10

贵州某县的春日午后,细雨如丝,裹着几缕花香,轻轻落在青石板路上。拐过老供销社褪色的红砖墙,穿过几株正开着粉白花的樱桃树,“肥娟小吃店”的蓝底白字招牌在雨幕中若隐若现。这是一家开了二十年的老店,门脸不大,却总在饭点飘出令人食指大动的香气——老板娘肥娟新研发的“酸菜炒汤圆”,早已成了县里人争相尝鲜的“网红菜”。

33.png

汤圆:软糯甜香的温柔底色

酸菜炒汤圆的灵魂,首在汤圆。肥娟总说:“得用本地老品种的糯米,黏性足,做出来的汤圆才软糯。”每年立春后,她便托乡下的表婶送来新收的糯米,挑去杂质,用清水泡足三天,再磨成细腻的米浆。“泡米得看天气,”她边揉米浆边说,“晴天泡三天,阴天得泡四天,泡透了磨出来的浆才细。”

34.png

磨好的米浆倒进布袋,扎紧口,用石块压一晚,沥去多余水分,便成了软硬适中的糯米团。肥娟将糯米团分成小块,搓成圆球,再包入自制的黑芝麻馅——黑芝麻炒香后捣碎,加白糖和猪油拌匀,冷却后搓成小丸。“馅得甜而不腻,”她边包边说,“和酸菜的酸辣一中和,才好吃。”

酸菜:山野风味的辛辣使者

酸菜是这道菜的“点睛之笔”。肥娟的酸菜是用本地大叶青菜腌的,洗净后晾干水分,切碎后加盐、辣椒面和少许白酒,装进陶坛压实,密封发酵。“发酵是关键!”她掀开一坛酸菜,酸香混着辣味扑鼻而来,“得腌足二十天,酸味才醇,辣味才正。”

35.png

腌好的酸菜呈金黄色,叶片脆嫩,酸香浓郁。肥娟总会在炒制前尝一口:“酸得过瘾,辣得带劲,这才够味!”她将酸菜切碎,挤去多余水分,准备与汤圆“碰撞”。

36.png

老食客的“新奇体验”

“肥娟,来份酸菜炒汤圆,多放酸菜!”老顾客刘叔是县中学的退休教师,听说店里出了新菜,特地赶来尝鲜。他总说:“肥娟这手艺,总能把老食材做出新花样!”说着,他盯着灶台,看肥娟将汤圆下进热油里炸。

37.png

汤圆遇热瞬间膨胀,外皮变得金黄酥脆,肥娟用漏勺捞出,沥去多余油分。接着,她另起锅,倒少许菜籽油,下酸菜和干辣椒爆香,待酸菜的酸香与辣椒的辣味充分融合,迅速倒入炸好的汤圆,快速翻炒几下,撒一把野葱花提鲜。“火候得快!”她边炒边说,“汤圆炸久了发硬,炒慢了酸菜出水,口感就差了。”

一盘酸菜炒汤圆端上桌,金黄的汤圆裹着红亮的酸菜,外酥里糯,酸甜微辣。刘叔夹起一个咬下,酥脆的外皮“咔嚓”作响,软糯的黑芝麻馅流进嘴里,酸菜的酸辣中和了甜腻,他竖起大拇指:“肥娟,这菜绝了!酸得开胃,甜得暖心!”

一菜一味,半城回忆

去年春天,在外地工作的陈阳带着女友回乡。刚进店门,他就嚷着要吃酸菜炒汤圆。“我妈说,你家的新菜是她吃过最特别的。”他对肥娟说。女友是北方人,第一次尝这道菜,被那奇妙的口感惊艳得直笑。“酸菜和汤圆,一个辣一个甜,居然能搭得这么妙!”她笑着说。

38.png

肥娟听着,眼眶忽然有些发热。她想起自己年轻时,丈夫在外地打工,每次回家都念叨着要吃她做的传统汤圆。“那时候条件差,但一碗甜汤圆,全家人围坐一起吃,暖乎乎的,特幸福。”她轻声说,“现在生活好了,我想着把老味道变个花样,让大家吃得更开心。”

传统与新意的交融

如今,肥娟的儿子小凯从烹饪学校毕业,主动提出要帮母亲升级这道菜。他设计了“酸菜炒汤圆配冰粉”,将炒好的汤圆放在冰粉上,撒上花生碎和葡萄干,酸辣与清凉交织,口感更丰富;还推出了“酸菜汤圆酥”,用酥皮包裹汤圆和酸菜,烤至金黄,外酥里糯,酸甜可口。“妈,年轻人喜欢尝鲜,但咱们的老味道不能丢。”小凯说。

39.png

肥娟笑着点头。她依然每天亲自搓汤圆、腌酸菜,只是灶台旁多了个年轻人帮忙摆盘。偶尔,她也会允许儿子在酸菜里加一勺自己晒的野山椒——“辣得更直接,像咱们贵州的山风。”她打趣道。

酸甜里的烟火人间

暮色四合,肥娟小吃店的灯光亮起。最后一桌客人是几个小学生,他们边吃边讨论明天的春游,笑声清脆。肥娟擦着桌子,看酸菜的油花在木桌上留下淡淡痕迹,忽然想起丈夫去世那年,儿子用压岁钱给她买了个新炒锅。“妈,以后你用这个炒菜,火更匀。”儿子说。

40.png

如今,炒锅已被岁月磨得发亮,却依然稳稳地蹲在灶台上。就像这道酸菜炒汤圆,历经搓揉、发酵、炸炒,最终化作舌尖上的酸甜酥糯,承载着山野的馈赠、时光的沉淀,以及一座小城最朴实的温情。门外,晚风拂过挂满辣椒的竹匾,带来一阵熟悉的酸香——那是肥娟小吃店的味道,也是贵州人心中,最鲜活的乡愁。


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