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福建某县的老城区,一条被岁月磨得发亮的青石巷深处,藏着一家名为“肥娟小吃”的店铺。店面不大,木门半掩,透出暖黄的灯光,门口支着两口热气腾腾的大锅,一锅煮着鱼丸汤,一锅炸着春卷。店主肥娟是个爽朗的妇人,总系着碎花围裙,一边翻动锅铲,一边和路过的街坊打招呼:“阿婆,今天鱼丸新鲜,来一碗不?”这间不起眼的小店,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成了县城人心中“家的味道”代名词。
鱼丸里的海洋记忆
福州鱼丸是闽菜中的经典,其历史可追溯至百年前。福建沿海渔民为保存渔获,将鳗鱼、鲨鱼或马鲛鱼的肉剁成泥,裹入猪肉馅,捏成圆球煮熟,既保留了鱼的鲜甜,又增添了肉的醇厚。肥娟的祖父曾是渔民,她从小跟着长辈学做鱼丸:“小时候,爷爷出海回来,总带回最新鲜的鱼,奶奶在灶台前捏鱼丸,我在旁边偷吃生馅,被骂得直笑。”这段记忆,成了她后来开店时最珍贵的“秘方”。
肥娟的“三绝”手艺
清晨五点,肥娟便开始准备鱼丸。她只选当天捕捞的马鲛鱼,去骨后用木槌反复捶打鱼肉,直至黏性十足。“捶打是关键,力道轻了鱼丸不弹,重了会发柴。”她边说边将鱼泥摔在案板上,发出“啪啪”的声响。
接着,她将调好的猪肉馅(肥瘦比例3:7,加葱姜、料酒去腥)包入鱼泥中,手指翻飞间,一个个白胖的鱼丸便滚入清水中。最后一步是煮制——水温需控制在80℃左右,鱼丸浮起后转小火焖5分钟,这样煮出的鱼丸才会外皮Q弹,内馅多汁。
老食客的“专属仪式”
中午,店里迎来最热闹的时刻。退休教师老周是三十年的老顾客,他总爱坐在靠窗的老位置,点一碗鱼丸汤配一碟虾油蘸料。“肥娟家的鱼丸,咬开能飙汁!”他边说边用筷子戳开一个鱼丸,琥珀色的肉汁立刻涌出,滴在汤里泛起油花。邻桌的年轻妈妈正哄孩子吃饭:“宝宝张嘴,啊——这鱼丸没有刺,放心吃!”孩子咬下一口,眼睛立刻亮起来,伸手还要。肥娟端着托盘穿梭在桌间,笑着提醒:“小心烫,不够再添!”
孩子的“海洋课堂”
周末,店里常挤满放学的孩子。肥娟会特意准备“迷你鱼丸”——用小勺挖出鱼泥,包入芝麻糖馅,煮成甜口的。“阿姨,鱼丸是怎么浮起来的呀?”读二年级的小雨举着鱼丸问。肥娟擦擦手,从灶台下摸出一个鸡蛋:“你看,鱼丸和鸡蛋一样,里面有空隙,空气受热膨胀,就会浮起来啦!”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,连平时挑食的小胖也吃了三颗鱼丸。肥娟打趣道:“明天考试,多吃点鱼丸,脑子转得快!”
从巷子到县城的“鱼丸热”
肥娟小吃的名气渐渐传开,连邻县的游客也专程赶来。有位从福州来的老人,尝了一口鱼丸后红了眼眶:“这味道,和我奶奶做的一模一样!”他掏出手机,要给肥娟拍照:“我要发朋友圈,让大家都来尝尝咱福建的正宗鱼丸!”肥娟有些害羞,却不忘叮嘱:“汤里加了芹菜末,喝前搅一搅,更香!”如今,店里除了堂食,还提供真空包装的生鱼丸,供游客带回家与亲人分享。
一碗鱼丸的文化传承
如今,肥娟小吃已成为县城的文化符号。鱼丸不仅是食物,更承载着福建人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。每到春节,肥娟会推出“全家福鱼丸套餐”:大的包猪肉,中的包虾仁,小的包芝麻糖,象征团团圆圆、甜甜蜜蜜。常有年轻人带着外地朋友来店,骄傲地说:“这是我们福建的‘海鲜汤圆’,比汤圆更鲜,比饺子更弹!”而肥娟依旧守着她的灶台,用一双巧手,将传统味道化作舌尖上的乡愁,让每一个漂泊的灵魂,都能在这碗鱼丸汤里,找到回家的路。